首页- 学术研究 - 学术报告
2010-09-12 10:36:27 来源:本站原创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吴廷俊教授做客新闻传播学院

2007年3月26日星期一下午4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吴廷俊先生来到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硕士研究生同学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报告。

吴先生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为主题,为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同学们展现了自1927年《中国报学史》面世至今,中国新闻史研究八十年的心路历程,以及中国新闻史研究目前的困境,并从三个“回归”的视角为我们提示了一条新闻史研究的超越之路:

一.  回顾历史

1927年戈公振先生编撰《中国报学史》,揭开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序幕,此后新闻史研究八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步发展、挫折和快速发展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戈公振先生和方汉奇先生两位丰碑式的人物。他们为我国的新闻史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开创了新闻史研究的两种不同范式:媒介管理体制范式和媒介政治功能范式。吴先生从研究史观、研究主体、研究任务这三个方面对这两种范式进行深入比较,并高度赞扬了方汉奇先生为我国新闻史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进一步为我们介绍了“媒介政治功能范式”的发展历程,讲解了这一范式的理论内涵。

二.  分析现状

在回顾历史成就的同时,吴先生毫不隐讳的指出当代新闻史研究陷入“学术内卷化”的

困境。 “学术内卷化”使新闻史研究停滞不前,大家不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别人。新闻史研究的体例、内容和方法始终没有突破方先生已有的框架和模式。这种学术困境使得国内的新闻史研究一片沉寂。“方汉奇先生明确表示希望有人可以超越他”。

三.  探索发展

道路是曲折的,但我们要时刻记住前途永远是光明的。吴先生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打破这片沉寂,探索出一条超越之路。在超越的这条路上,吴先生中肯地指出我们应做到三个“回归”。一是回归“本体”,在比较了戈先生和方先生的两种研究范式后,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新闻史回归到新闻史本体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二是回归“民间”,从当今新闻史研究浓重的“官方”视角回归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初的“民间”立场。三是回归“和谐”,一直以来媒体在我国都被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斗争”的色彩非常浓重。将这种“斗争工具”回归到“调节工具”,用调节的视角看媒介,我们的路就会走的更宽。

最后,吴先生将宝贵的时间留给了在场的同学,就同学们感兴趣的,关心的,不解的问题一一作答。吴先生独道精辟的见解,冷静客观的分析,谦虚谨慎的态度赢得了同学们由衷的敬意和阵阵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