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共有5场主旨演讲。第三场干货来了!
黄合水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黄教授以《终极传播》为题,在论坛上和大家分享探讨。 教授从传播的本质入手,借鉴现实中最高效的传播方式,即政治领袖或商业领袖的沟通方式,根据传播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终极传播的模式,即传者将欲传出的信息传给助理(即AI机器人),AI机器人借助互联网,迅速找到目标受众的助理(也是AI机器人),并将信息传过去,由受众助理将信息传给受众。在这里,传者和受众角色随时可以互换。极致的情况是AI机器人是高度仿真机器人,与人一模一样,不仅担任助理,还可以担任传者或受众希望它担任的任何角色。最后黄合水教授指出,我们的传播学教育要充分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这种终极传播模式。
李明德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教授
李明德教授此次演讲的论文题目是《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泛政治化现象》。李明德教授从四个方面谈了对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泛政治化现象的认识。
第一,网络舆情中的泛政治化现象就是指政治的泛化,政治的滥用。无论大事小事、国内还是国外的重大事件或言论都是用政治的目光来扫视,用政治的话语来表述,用政治的价值来判断,目前网络舆情呈现了泛政治化的趋势,这是理性舆论失衡的一种表现。第二谈到了泛政治化的特征,政治性议题认识失当,反向认知政治主体;肆意歪曲历史,质疑诋毁政党;非理性表达,恶意拷问体制。接下来又谈到了这种现象的影响以及动力机制。最后希望对此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
彭祝斌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彭祝斌,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此次发言的题目是《欧洲事件在中国传播热度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采用定性比较研究法中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立意取样27个样本案例,从三个维度来考察影响因素,即内容维度(事件类别、利益关联度和类似事件)、媒介维度(平台参与、意见领袖和主流话语倾向)和环境维度(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分析结果:多平台参与是必要因素,充分性因素是意见领袖参与和主流话语倾向,其他因素为辅助性因素。研究结论:1.相对于内容与环境维度,媒介维度的三个因素稳定作用于多条路径,事件同时包含这三个关键因素,则有较大可能取得高传播热度。2.“无类似事件+强利益相关”组合具有催化作用,这两个因素本身并不具备较好的解释力,但与媒介维度的因素组合出现时,多数情况下对事件取得较高的传播热度具有积极推动作用。3.环境维度因素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当其与政治外交、文体娱乐事件组合时,往往以负向影响作用于最终结果;当其与商业经济、社会科教、灾难恐怖事件组合时,则往往以正向影响作用于最终结果。
孙江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分享题目为《人工智能传播秩序建构:价值取向与伦理主体》,孙江老师因为有要事在身,顾由其学生李圆代为发言。
她认为,自从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推动的社会变革越发强烈,我们传统和社会的边界其实是在不断打破的。那么今天将会探讨人工智能传播的技术赋能问题、秩序混乱(信息殖民、文化殖民、娱乐殖民和算法殖民)、传播主体的确立以及价值取向的选择(以“人治”为宗旨、以“法治”为核心、以“德治”为准则)。让人实现更好的生活,不能因为主客观因素干扰而偏离既定的目标,而要人来管制技术,来避免一些问题。
图为孙江老师学生 李圆
郝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郝雨教授此次发言的题目是《传播学本土化与原创性的新时代思考》。主要讲述了中国传播学体系的原创性应该加紧提升,提升的关键首先在于解决去西方化的问题。同时,还提到中国化的原创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要件:其一是从基本学术概念到整体理论框架的独立创造;其二是全面吸收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三是传播学理论的哲学化提升。此外,还讲到其受邵培仁教授关于当代传播学的生态转向与发展路径的论述内容的启发,在建设中国化媒介批评原创性批评学体系中进行积极探索,雄安新区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预示我国未来的美好前景,中国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体系的传播学建设,在未来也会有很好的学术前景。
韩立新,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此次发言题目是《关于“传承学”研究的构想——基于马克思恩格斯交往思想的探讨》。主要讲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承观,强调马克思恩格斯所讲述的传播是“传出去”与“传下去”交互进行的,传播不只是同时期的记录,还有跨代的传承。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交往思想指引下建构“传承学”的想法,提出要根植于物质交往之中的传承,克服狭隘地域性的主体以及传承的路径和方式融合在生产中。韩立新教授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承思想对于传播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其一将信息传播置于交往的结构中去考察,信息传播的本源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其二将共时性传播与历时性传承统一起来去考察;其三重新审视“当前性”这一新闻传播的理论预设,发现“所来和所往”的理论意义;其四“传出去”与“传下去”相统一,传播研究从“单维度”向“双维度”范式转换。
文字 /刘美艳、张悦、邵玉潇
图片 /甘乘旭
排版 /葛鑫、刘美艳、姚双兰
审核/ 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