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播学论坛2019暨“文明融合、生活变迁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雄安新区隆重举行。第二场干货合集来了!
姜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姜教授以《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学科》为题:从传播基础结构视角来看,数据时代信息传播失衡的绝对性与以往信息传播相对性假设的矛盾。从传播终端视角来看,在多元传播渠道创新杂陈、海量信息难以自净化和验证的新媒介时代,号称独立、自由、负责的大众媒体已经无法承担起化解信息传播绝对性失衡的责任。从传播理念视角来看:“传播”自身原本就不单纯,两战中的宣传和“冷战”建构起来的国际传播自我解构了媒体角色和传播假设。我们惊讶地发现,国际传播进入理念真空的时代。相对传播权力的转移,正在呈现或呼唤一种传播思想的变迁。
张明新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张教授以《美国公众的“中国崛起”认知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一项实证研究》为题,进行阐述观点,先后阐述了为什么要关注美国公众“中国崛起”认知;作为历史认知过程的“中国崛起”;以及美国理论界思考中美关系的两种论调:悲观派和乐观派;“中国崛起”认知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认知的影响以及媒体接触、文化经验与美国公众的“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认知。张教授还列出了数据和样本,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崛起”已是美国公众的一种普遍性认知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美国公众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判断,合作预期与冲突预期交织,乐观与悲观态度并存;美国公众的“中国崛起”认知对其关于两国未来关系的判断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陈龙,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陈教授以《新型传播形态与传播学研究的范式研究》为题,从现代性视野来观察当下正在出现的新型传播形态,认为新型传播形态存在明显的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特征;从现代性角度看,新型传播形态依然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传统传播学研究范式,特别是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等已不能有效解释当下的传播现实,传播研究的五个传统在当下都遭遇到发展困境。因此,借鉴尼克·库尔德利的观点,从价值理性出发,传播研究范式可以转向实践范式,关注当下的媒介实践和文化实践,或许是传播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
支庭荣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支教授以《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12个向度》为题,对媒体融合提出了几点思考。
教授认为我们需要承认算法的力量,新技术的力量。在承认商业平台身份的同时,承认主流媒体有更大的责任,但是面临的挑战也有很多。
教授提出,媒体融合的目标是充分运用信息革命的成果,主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大做强。
教授提出,媒体融合的12字期待。内外相同,上下相应,左右相接。
教授的媒体融合12个向度,分为3个部分。一,系统建构:内容体系,平台体系,服务体系,用户体系。
二,功能耦合:业务耦合,驱动耦合,生态耦合,空间耦合。
三,目标优化:价值目标,智能目标,治理目标,产业目标。
教授在最后提出了,媒体融合的本质为,除了内容为王,渠道的重建问题很重要。
文字 /闫春旭、葛鑫、刘美艳
图片 / 甘乘旭
排版 /葛鑫、刘美艳
审核/ 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