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到6日,为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永葆新闻初心,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党委副书记滑晓军带领各系教师10人,本科生14人赴邯郸涉县西戌镇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暑期实践活动。在涉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院红色新闻研究所在涉县西戌镇建立并举行成立仪式,我院从事新闻史研究的专家参加了仪式和暑期实践活动。
涉县西戌镇地处太行山深处、符山脚下,这里绿树掩映,青山环抱,充满古朴的气息。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与晋冀鲁豫中央局比较近,且山林茂密,隐蔽性好,邯郸、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新华日报(太行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等纷纷驻扎在西戌镇,廖承志、梅益、温济泽、杨兆麟、孟启予、钱家楣、齐越、魏琳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长期在这里战斗生活。西戌镇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发挥了强大的号角作用,在中国的新闻和广播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被誉为“中国红色新闻文化之乡”。
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英,涉县副县长苑华东,西戌镇党委书记张伟,西戌镇党委副书记王俊杰,西戌镇宣传委员刘彦兵,西戌镇文化站长王矿清,西戌镇沙河村党支部书记牛二良欢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的到来并陪同师生参观。西戌镇党委书记张伟向实践团体介绍了西戌镇红色旅游基地建设的成就以及建设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目标。韩立新院长在现场说,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密码,蕴藏着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从这个高度研究红色新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观察到新闻初心和新闻的力量,并表示新闻传播学院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西戌镇发展给予人才和智力支持。7月5日下午,新闻传播学院与西戌镇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河北大学红色新闻研究所,学院师生与涉县、西戌镇、沙河村各级领导干部出席签约仪式和揭牌仪式。研究所的建立将促进双方携手共进,共同追寻、理解红色新闻事业的内涵,弘扬红色精神,并表达了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做好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美好愿望。
红色新闻研究所的主要职能是依托太行山丰富的红色新闻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新闻内涵,追寻太行红色新闻前辈足迹,通过新闻采访、拍摄纪录片、微电影;编著出版《太行红色新闻》作品集、《太行红色新闻史》;举办中国红色新闻高峰论坛等形式纪录太行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也为西戌红色新闻小镇的创建提供理论支撑。
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们参观了涉县新华社暨邯郸、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艰苦的工作环境,简陋的工作设备,不俗的工作成就,让在场师生备受感染和鼓舞。下午,师生们冒着暑热,于繁芜杂草中开辟道路,翻山越岭,经过长途跋涉,参观沙河村备用广播电台窑洞旧址。崎岖的山路,简陋的窑洞,淋漓的汗水让师生们感慨早期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为革命前辈的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所触动,同时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戌镇红色文化传统,师生们于7月6日上午在西戌镇光华中学教学基地参观了爱国拥军模范刘金鱼的事迹展并参加太行红色新闻文化史专题座谈会,对当年的亲历前辈或其后人进行专题采访,面对面交流,整理口述史。受访者中年龄最大的已经96岁,最小的也有41岁,受访者康书魁动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何云在他家乡大岩村牺牲经过。何云社长为了保护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的英勇壮举深深地打动了在场师生。
为加强与西戌镇的教学交流,师生走进光华中学举办励志教育专题报告会并赠送文体用品。师生们还来到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体会战争时期艰苦的工作环境;认真聆听导游讲解,回望八路军转战太行的光辉历程。
实践活动结束,在返程的大巴车上,每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家身上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并身体力行,发扬红色革命传统。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深化了我院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丰富了人才输出的渠道,拓展了学生第二课堂,积极探索新型授课方式,有利于我院师生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在成为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图为涉县西戌镇
图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英受汪涛书记委派,到西戌镇参加揭牌仪式,并与学院领导合影留念
图为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与涉县副县长苑华东共同揭牌
图为新闻传播学院韩立新院长与西戌镇党委书记张伟签订合作协议
图为西戌镇党委副书记王俊杰,西戌镇文化站站长王矿清向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介绍太行红色新闻文化史国画墙
图为西戌镇党委书记张伟陪同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参观邯郸、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
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上山参观沙河村广播电台窑洞旧址
图为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互助参观沙河村广播电台窑洞旧址
图为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合影
图为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合影
图为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参观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
图为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