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1日下午,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杨文炯博士莅临我院作报告。我院特聘教授白贵主持了报告会,任文京、张建利、金强等教师及硕博士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杨文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国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结构的再认识——人类学的视阈》。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伴随中国的崛起,关注“中国”的“学术”话语成为热点,但如何理解中国在当今强劲的全球化语境中,对于中国学术界有着特别的意义。
杨教授认为,国内有学者关于“中华民族”形成的研究依附于西方的一些“时髦”理论而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尤其“建构论”所表述的“想象的共同体”给今人的历史错觉似乎是“中华民族”没有它的根性。这种被“规训”的学术话语不仅使我们自身的学术理性失语,而且自身变成了被自己遥远“凝视”(gazing)的“看客”,成为了西方民族主义历史观的一种镜鉴。杨教授认为,从人类学的视角看,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推动力:一是内部的文化发明(即自我创造、创新);二是外部的文化借用(即文化传播或交流)。但凡人类史上能够在大浪淘沙的历史的长河中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文明无不合此二力而用之,中国文明亦如此。
讲座中,杨教授用大量的田野调查图片做了诠释,重点讲解了兰州灵明堂拱北和河湟民族走廊两个个案,用以解释多元族群和宗教文化可以达到融和汇通。杨教授进而认为,河湟民族走廊作为中国地理的几何中心和多元民族、宗教文化汇通融合的核心文化区又是观察、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最佳视点。
随后,到场学生就相关议题向杨教授提问,杨教授一一解答。最后白贵教授做总结和点评,白贵教授补充说明了从呼和浩特到新疆的另外一条驼队商路,以及连接内蒙与外蒙的丝绸之路,并认同“儒释道伊”共同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提法,各民族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时提出要以宽广的胸怀来看待人类文化,努力构建国内各民族的命运共同体,进而将我们的经验带到全世界,促进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白贵教授做开场介绍
杨文炯教授作报告
报告现场
会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