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赴人民日报创办地调研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0-09-28

2020年9月19日-20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邓绍根一行,会同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等师生赴西柏坡、人民日报创办地调研。

19日上午,两院师生沿着当年党中央“进京赶考”的路线,由保定市向西南进发,经唐县、阜平县,到达革命圣地西柏坡。

两院师生重点参观调研了位于平山县里庄村的《人民日报》创刊旧址。只见门口矗立着创刊纪念碑,正面赫然镌刻着毛泽东的手书集字——“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绕过纪念碑,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幽静雅致,这里就是当时新闻前辈们工作生活的地方。整个院落分为四个小院,1号院(印刷厂旧址)展览室以文字档案、图片、音视频、实物等媒介形式介绍了《人民日报》的创刊概况;四号院(译电室旧址)陈列着当时的工作机器;二号院、三号院分别是《人民日报》第一任社长张磐石和原《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的旧居,卧室内摆放着简单的生活用品。珍贵的文献资料和一件件文物生动地再现了《人民日报》的前辈们工作生活的环境和革命精神。

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华北《人民日报》,毛泽东亲笔为其题写报头。刘少奇指示,创办华北《人民日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机关报进行干部准备,还要抽出骨干力量,赴解放后的北平、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创办党委机关报, 甚至还包括向华北地区的一些大报派出骨干。因此,中央书记处和中宣部决定,把《人民日报》的老新闻战士和骨干力量集中起来,前往西柏坡陈家峪参加培训班,培训班名叫“华北记者团”,由《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记者组成,中央领导人和新华社负责人亲自授课。胡乔木谈记者方法,范长江谈新闻业务,中央政策研究室负责人讲政策问题,刘少奇和彭真谈记者的任务问题。这次培训班明确了记者和党委的关系,指导思想,新闻业务等问题。邓绍根教授评价道:“随着中共中央进驻北京,培训班的精神带到了中央和各地党委机关报的建设当中。这次培训基本奠定了新中国新闻事业建设的最初面貌。”

1949年2月起,《人民日报》改版为“平山版”和“北平版”,两版并行,在组织关系上“北平版”接受平山总社的领导;在编辑方针和审稿层次上接受北平市委领导,“北平版”由范长江担任负责人,采编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达到大学水平。1949年3月14日,“北平版”终刊。实际上,“北平版”是《人民日报》派出的先遣队,尝试从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乡村向城市的转变。

 


1.jpg

两院师生在《人民日报》创刊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杨新明摄

 

两院师生还参观调研了西柏坡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当时中共中央组织领导革命战争和建设工作的重要文献资料。师生们着重考察了中央领导人亲自从事新闻实践的手稿以及指导新闻工作的文件、书信、报纸等文献资料。纪念馆不远处是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党中央、毛泽东就是在其中的三间土坯房里(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十三次较大规模战役,组织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党中央也是在这里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谋划着由乡村进入城市的宏伟蓝图。全会指出,“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参观完毕,邓绍根、韩立新等教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堂搬到了西柏坡,开展了以“红色新闻与时代启示”为主题的现场教学与学术交流。

邓绍根教授讲道:“如果说文本是读者接近历史的媒介,那么这些实物则会丰富读者对历史的切实感受。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走一走就是这个道理。这些历史文物和史料为红色新闻研究留下了宝贵财富,也为太行精神的挖掘传承与转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韩立新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闻传播并非单纯的信息传播,而是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革命和建设任务进行的新闻传播,所以新闻传播结构于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从这个视角去理解红色新闻乃至传播的本质。对于红色新闻和红色智慧的研究,有利于太行山区乡村振兴,红色新闻旅游产品有待开发。”

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函》(国办函〔2020〕74号)。文件要求,“加强太行精神保护传承弘扬,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太行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